孟繁茂:对“传统村落”火灾防与消的方法和路径思考
传统村落,尤其是国字号传统村落作为不可再生的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一旦起火,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如何切实扭转被动局面,重点突出预防为先,把握消防安全工作主动权就成了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为什么要聚焦这个话题
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还是地方守住发展生态两条底线,充分用好民族、生态两个宝贝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这些传统村落至少有三个相互关联,结构递进的维度。
一是“建筑的集合体”,即从外在感官上,传统村落是以建筑为载体的物质文化遗产,它包括民居、桥梁、祠堂、戏台、碑廊等建筑形式。
二是“村民的生活区”,即从本质功能上,传统村落是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这类生产生活空间追求村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三是“文明的传承者”,即从衍生意义上讲,传统村落蕴含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俗、信仰、神话、歌谣等,其所承担的传播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功能远远超越了其作为居民集聚的功能。它的文化资源均具有唯一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是华夏儿女的乡愁,蕴藏着人类历史文化重要信息和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价值。基于这个认识,聚焦这个选题的内涵和外延已揭示其作为实施大扶贫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与巩固脱贫成果的大逻辑相成立的。
国内外的文化主流媒体一致认为,国字号传统村落的制度化评选和发布,是中国政府在当今后工业文明时代向世界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保护的宣示和承诺:中国传统村落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活态博物馆和民族文化的基因库;中国传统村落是华夏儿女的乡愁和民族集体的记忆。可见,国字号传统村落既是国家荣誉,更是世界责任。对地方而言,在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同时,备受世人的关注,历史责任也跃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历史宽度和历史厚度,既要对民族负责、又要对人类负责;既要对先辈负责、又要对子孙负责。因此,在政治担当的视野里:不能简单地视同为一般农村村落;不能简单地视同为一般农村民居;不能简单地视同为一般农村建筑。
二、当前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合理利用研究的现状
中国传统村落的评选和发布制度,传递了中国传统村落由长期停留在学者层面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上升到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政府主体保护层面。总结学者们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可概括为五种模式,即:
一是“画地为牢”——文物建筑就地保护。其主要优势是,能最全面地保护建筑本身具有的历史、社会、艺术价值,保护了乡土建筑遗产的原真性。其主要劣势是,需要花费巨额的维修养护资金,陷入维修——空置——衰败——维修的“怪圈”。
二是“异地再生”——涉危建筑异地保护。其主要优势是,可以“完整”地保存乡土建筑遗产本体,作为文化符号得以展现,整合资源优势,降低管理成本,传承传统工艺。其主要劣势是,建筑离开了固有的生活土地,丧失了建筑遗产“原真性”和历史信息“完整性”。保护只是建筑本身,环境和风俗不复存在。
三是“旧瓶新酒”——功能更新式古建筑保护。其主要优势是,建筑内部的改造满足了居民的居住需求,外环境的改造改善了居住环境,并同时基本上保持了聚落整体古朴氛围。其主要劣势是,功能现代化改造只保护了“形”而抽走了“神”,甚至显得不伦不类。
四是“静态定格”——居民外出式村落保护。其主要优势是,最大化对传统村落进行了重新“化妆”,把“晒秋”这一农耕景观和地域风俗,特立成“美学符号”获得了视野上的美感。其主要劣势是,丧失了“原真性”、“完整性”,把村落定格在某个历史时期,作为一种孤立的、静态的、单一的“博物馆”。
五是“系统传承”——整体保护。核心是把乡村生活与乡土建筑作为不可分割的完整系统。运用“村落+旅游”的方法,整体保护是以新、旧区隔离的办法来解决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在保护的前提下,通过适度的、恰如其分的文化与生态相结合,用有限的改造来解决传统村落,不适应现代生活的矛盾。此保护方式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可持续性。其主要优势是,为传统村落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探索保护与合理利用良性互动发展提供了可能,不仅保存了古建筑群,还适用于保存相对完整的传统村落。
以上五种研究模式都是以“村落安全”为假设前提的,是建立在村落“安全”的前提下所开展的软技术求证研究,但是如没有“村落安全”这个前提作为保证,这些研究即“回车清零”。
配图:2014年云南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火灾
来源:网络
三、当前中国传统村落火灾防与消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通过分析,对照《农村防火规范》和《消防法》总体上还是凸显农村消防仍停留在城镇版模式的简单延伸,着力点在“发生后”怎么办?当前农村消防存在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四重四轻”即:
第一,重“救”轻“防”。重“救”的单轨惯性思维主要源于依赖以城镇为主要对象的《消防法》,主要是立足“发生后”怎么办,缺乏符合农村消防系统性的“防”与“救”的双轨思考,对“杜绝发生”谋划少,在机制层面上形成了“救”的一边倒单轨机制,而不是“防”与“救”相结合的有机统一的系统联动机制。农村火灾的特殊性,不论“救”的逻辑怎么严密,形式和措施怎么完整,也只是一个单轨的对策,不可能支撑起做到“源头”杜绝。“防”才是抓源头、抓阻燃。
第二,重普遍轻特殊。在城市有效的,在农村不一定有效,在甲地有效的在乙地不一定有效。如隔离带措施、黄金救火时间,其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建筑用材不同,木质密集易燃;二是农村用地紧张,相邻而建,没有隔离带;三是农村远离城镇,没有消防资源;四是农村基本被“空心化”;五是农村居住的环境不同。即便出现普遍推广的正当性“破拆”,其性质也是次生灾害,不仅伤及无辜,危害系数也高,其经济损失也大。农村消防的逻辑不能简单禁锢在城镇的领域,应形成的是一个体系而不是一套办法。如遇上国保省保单位的农村,文物法就是一把悬在头上的剑。
第三,重经验轻创新。正当性破拆带来的次生灾害与火灾的相加,整个村寨基本也就所剩无几了。通常在三级风力以下,采取隔一(栋)拆一(栋),隔二拆一的方法,在四级风力以上,采取隔二拆二,隔三拆二的方法。在慌乱中要对风向和风力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还要求乡村干部对火势蔓延要堵得准、堵得快、堵得狠,这些不仅是对乡村干部和村民,就是机关干部,同样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鸣锣喊寨、“护联防”、“四大员”(村级安监员、消防协管员、鸣锣喊寨员、警务助理员),这些都不属于“防”的范畴,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阻燃”。目前,农村防火缺少创新和对新科技成果的运用,有经验、无创新,有做法、无系统,有设施,无科技含量。
第四,重责任点轻责任面。农村消防的难度是多种原因的,对国字号传统村落,既不适用“改造一批,搬迁一批”,又不适用“30户、50户、100户”三个级层的追责制。火灾的失控是多因一果,火灾只是一个结果。既然是“多因”,那就是一个责任链,所以不能只从“果”推“因”看,还需从“因”到“果”来看,板子不能只打在一个人身上,而是要落在整个责任链上,纵向有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监督人员、日常维护和管理人员等,横向有供电、水务、住建等,体现一果多因,就应一灾多责。
四、破解传统村落“防和消”的思路与对策
(一)破解思路
怎样构建“防”与“消”的双轨,需要回到历史的实践中重新审视灾情重演的过程,找到形成“防”与“消”对策的思路资源,历史经验教训和现实基础,而不是停留在对单轨经验出发构建的单轨模式的片面想象之中。要求我们从中梳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把握和运用好防与消的逻辑。
通过分析,可窥视出,农村火灾的特殊性,不论“救”的逻辑怎么严密,形式和措施怎么完整,也只是一个单轨的对策,不可能支撑起做到“源头”杜绝。农村消防的逻辑不能简单禁锢在城镇的领域。从单轨的消防来看,目前都立足在“消”,谋划在“消”,这为双轨思考,“防”与“消”统筹结合提供了破解农村火灾的一个方向性思路和历史与现实的维度,让我们能够触摸到单轨思想的大致逻辑和边界,促使我们的思考不断突破既有观念框架,寻求对治方案,探索对症施治,致安康于民众,致保护于人民。因此,破解农村“防和消”的思路主线是,如何从根本上有效做到防患于未然,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的局面,需要从简单固定在城镇领域的单轨思维跳出来,遵循火灾的逻辑,无火就无灾,灾因火起,“防”是源头,核心是“阻燃”,阻燃了才能为“消”’赢得时间,才能为逃生赢得时间。防是堵源,消是补救。
可见,其火灾安全的防消思路应是:抓住源头,以防为主,及时施救消除,一手抓防,一手抓消,两手硬,补“防”的短板,在“防”上做文章,在“阻”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在善用新材料、运用新技术,提高农村“阻燃”的科技含量上下功夫,围绕安全布局“阻燃”规划和“阻燃”措施,必须达到国家B1标准,构建以防为先、以消为重的“防”与“消”双轨联动系统机制,扭转“事后施救”的被动防范变为“源头控制”的有备无患,创新不同情况的新做法,让“防”与“消”回归在原本就是一个统一系统的内在逻辑,打通“防”与“消”的任督二脉,从单轨上升到双轨,形成一个系统,而不是单一的一套办法。
(二)破解对策
一是实施木楼阻燃处理,注重控制火灾隐患;二是实施阻燃网格化,不同村情选用不同方法;三是实施电路分区与阻燃网格同步相叠加,确保施救最大化;四是实施农村防火大数据平台建设,做到全天候全流程时时了解;五是实施农村防消机制创新,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防与消新法规。
现有的消防资源很难适应农村防火需求,我们应及时修订并出台符合农村实际防火需求的《防消条例》,把对民族文化的保护立足在乡村,特别是天然的中国传统村落的活态文化博物馆上来,由学术的软技术层面上升到政府主体的安全兜底层面。唯有这样,才能做到“做最坏的打算,朝最好的方向努力”,把“因火灾返贫”的群众痛苦和损失降到最低,积极助推大扶贫战略的稳步实施。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安全防火分会会长
贵州863科技有限公司总监 孟繁茂
(孟繁茂,技术管理专业高级工程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安全防火分会会长,贵州863科技有限公司总监,苏州科技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从事新型环保阻燃材料研究和产业化开发,被列入贵州省工业强省“专家智库”。近年来,孟繁茂先生主要在贵州(黔东南)做新型环保阻燃材料的宣传、推广、应用,应对政府的各种要求,对其进行验证解答,先后完成了六个木楼村寨800多栋连片木楼的防火阻燃处理,均已通过相关部门(黔东南州消防支队、贵州省科技厅等)的验收,阻燃处理后的木材还通过了国家防火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贵州消防产品质量监督技术检测站的检验,均达到了难燃级(B1))